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物質的不斷豐盛,我國早已進入鮑德里亞所謂的“消費社會”,消費社會的特點簡單來講,就是物質極大豐富,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進行大量消費。
今年是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第一年,在復雜國際環境以及疫情的影響下,“內循環”已成趨勢,消費社會的理論在這樣的背景下正當其時。
但“低欲望時代”的來臨,又讓消費社會的前景看起來不那么明朗,消費者消費的理性化、非炫耀化也漸成趨勢,這種消費特點的社會可稱為“后消費社會”。
在這個消費的轉折期,消費既存在理性消費,又存在感性消費,既存在低調消費,又存在炫耀性消費。
從理性經濟人的角度講,消費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,但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世界,很大比例的消費已經并非如此,消費更多是一種炫耀的手段。
炫耀性消費的本質是因為人類喜歡對比,典型的心態是,我可以賺的少花的少,但如果你比我還少,我就開心,即便我賺得多花的多,如果你賺的和花的比我還多,我就不開心。
在這種心態下,人們會進行消費PK,以讓自己看起來永遠超過與自己相關的其他人,達到炫耀的目的。
在古代,通過戰爭、掠奪、宗教獲得財務的人要比通過勞動創造價值的人地位高,在今天,通過政治、資本、金融、運動、科技創造價值的人同樣比通過勞動創造價值的人地位高。
從歷史進程來看,低階層人的文化是希望、浪漫和奮斗,高階層人的文化是吃喝玩樂、閑云野鶴、駕車云游、作詩飲酒。
而更為平等的表現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受饑餓、貧窮的情況下,做自己喜歡的事。不為物質發愁,不為無用的消費浪費精力,維持基本開支,剩下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,這將是后消費時代的特點。
那時候,每個人都不會再炫耀性消費,他們應該炫耀的是自己為之奮斗的理想。